11月5日下午舉行的專題論壇,係以同時段平行舉行的方式分宏觀、金融、能源石化裝備產業、信息與家電產業、成長型和中小企業、文化創意產業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等7組分別進行。謹將各小組之討論情形分述如次:
宏觀經濟交流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經濟轉型與產業合作,主持人為兩岸企業家峰會陸方的副秘書長、南京市副市長華靜主持。除分由雙方召集人簡單致詞外,會議分為2個時段分別由大陸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劉震濤所長,及我方的東元集團黃茂雄會長主持。討論情形如下:
第一時段:主持人 劉震濤所長
1.中國統計學會李德水名譽會長:兩岸不可避免會受到美國經濟影響,台灣IT產業強及對外投資富有經驗多是台灣的優勢,兩岸應進行合作,以發揮雙方優勢。例如兩岸可以合作建設智慧城市,大陸有九十多個智慧城市的試點計畫,兩岸可以結合優勢相互合作。
2.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劉憶如教授: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但未來終將由貨品出口逐漸轉向服務業出口;東南亞、新興市場是未來發展重點,台灣原有的優勢,可藉由兩岸合作進一步發揮。應重視中產階級消費者及高齡化帶來的龐大商機。
3.中國機電商會駐台北代表處李榮民主任:陸資入島迄今有445件,投資金額8.3億美金,創造就業6700人,繳稅2.5億新台幣。台灣宜重視陸資赴台投資有助台灣經濟發展,應進一步開放陸資入台。陸資入島遇到困難多、正面表列、限制多、配套措施不夠,陸方人員只有入出境證,無法居留。建議:(1)排除意識型態對投資的影響,(2)早日落實ECFA,(3)共同創造有利投資條件,消除投資障礙,(4)兩岸可以進行園區合作,做選擇性的園區對接。
4.台灣大學高長教授:強化法制建置以維持市場的公平競爭,但迄今在大陸仍效果不彰。相對舊產業而言,新興產業係雙方較容易合作的產業,兩岸應共同訂定產品標準,進行政策的協調,例如目前面板,太陽能板產能過剩都是未協調的結果。期望峰會作為兩岸產業政策協調的平台。
5.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鄧利娟副院長:應儘快實施兩岸服貿協定。
6.台灣大學高朗教授:兩岸都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老人照護需求高,所得分配不均,但這也都是服務業發展的契機,兩岸將來可以在這些方面共同合作,空間很大。其他在旅遊業及節能減碳方面亦可以進行合作。
7.理律法律事務所陳長文律師:企業要重視企業倫理,遵守法律、善用公司治理以達永續經營,兩岸可以就企業倫理規範共同探討合作。
8.高紀禮:兩岸應加強雙向投資,減少陸資赴台限制,儘快落實服貿協定。
9.東元集團黃茂雄會長:台商不怕競爭,台商在大陸被認作外商,且陸企有政府支持,使台商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陸方不應將台商視為外商,應給台商國民待遇。在場一位台商呼應表示目前台商在大陸要上市A股是不可能的。
10.劉雪琴:兩岸應推動升級版的產業合作,使合作具有戰略性,並突出合作的重點。
11.盛九元:兩岸應推動服務業的合作。
12.盧中原:兩岸應對等開放,使企業進行完全平等的競爭。
劉震濤所長結語:
1.峰會的定位與功能,大家應共同探討。
2.兩岸產業競爭,互補應大於競爭,雙方應營造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
3.兩岸應平等競爭,對等開放。
4.兩岸均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如人口老化、所得不均等問題, 峰會應對轉型問題作出貢獻。
第二時段:主持人 黃茂雄會長
1.中國人民大學張燕生教授:兩岸共同因應全球變局,促進共同發展,建立高標準的合作模式,達成兩岸投資的自由化。峰會可以建置中小企業溝通解決問題的平台,推動兩岸企業在第三地的合作,共同開闢第三地市場,完善生產供應鏈,強化生活及基礎設施,促成跨境金融鏈接。
2.政治大學童振源教授:目前兩岸產業合作仍是非常有限,原因有三:資訊不足、政治互信不足、缺乏協作平台。合作不應僅是招商引資,兩岸共建品牌,共同行銷尚缺乏具體行動。建議(1)進行政治對話,(2)組成產官學小組,推動兩岸共同研究,(3)推動兩岸次區域合作,(4)大陸協助台灣加入區域整合。
3.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要妥善兩岸產業合作中政府的角色,應減少管制、減少歧視、加速開放、由市場主導合作,應破除體制障礙,例如停止對華為的歧視措施。
4.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中心劉大年主任:(1)建立兩岸服務業合作的模式,(2)建立新興產業的共同標準,(3)建立兩岸試點的新模式,(4) 大陸協助台灣加入FTA。
5.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公司唐煒總經理:(1)兩岸合作優先於區域合作,(2)台灣應先加入大陸已加入之FTA, (3)加入FTA是為經濟發展,而非政治宣傳,(4)成立大中華經濟伙伴協定,包含大陸、台、港、澳。
6.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薛香川副董事長:製造業可創造就業,不可因發展服務業而放棄,有製造產業兩岸才有合作機會。建議以DRAM產品為合作的先例。
7.陳長文律師:呼籲兩岸企業家強化全球市場經營的法治觀念。
黃茂雄會長結語:
1.建立公平競爭環境、以高標準來暢通兩岸經貿活動。
2.政治關係對產業合作有影響,故須建立雙方互信。
3.區域合作及 FTA對台灣有其必要性,盼大陸多協助。
金融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金融合作與產融互動發展。會議係由大陸金融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副召集人、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主持。除由雙方召集人劉明康及李述德簡單致詞外,會議分3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的議題是:兩岸金融機構服務兩岸產業融合及產業升級,由李禮輝主持。第二時段的議題是:兩岸金融業服務基礎設施長期項目融資,由我方的台灣金控暨台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主持。第三時段的議題是:兩岸金融業服務小微企業交流與合作,主持人是李禮輝。會議情況如下:
兆豐金控暨兆豐銀行董事長蔡友才指出,兩岸金融合作互利雙贏。臺灣金融機構資金充盈,但競爭激烈,需有更大的市場,而大陸的市場廣闊,但資金分配不均衡,臺灣金融機構的資金可注入,這是兩岸金融合作的著力點。他表示與會的8家台資銀行樂於與大陸金融結構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還有多位臺灣與會者表示兩岸金融業優勢互補,臺灣經驗可以助推大陸金融機構發展,兩岸可共同開拓大陸市場。
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指出,臺灣地區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發展十分迅速,開辦僅9個月,結算業務量已達9000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存款已經超過1000億元。
在打造離岸人民幣中心方面,招商銀行原行長馬蔚華指出,臺灣面臨絕佳的機遇。交通銀行副董事長錢文揮亦認為臺灣具備較好的條件。多位與會者指出,兩岸年貿易額近1700億美元,臺灣與大陸貿易年獲取順差近900億美元,台商每年投資大陸近60億美元,這是臺灣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極佳條件。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指出,不必在貿易時將人民幣換成美元,再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到大陸投資,希望建立起兩岸資金雙向回流機制,人民幣透過貿易投資等形式進入臺灣,而在臺灣的人民幣資產也可回流到大陸金融市場。另外蔡明忠還呼籲兩岸共同發展資本市場,實現資本自由流通,並擴大資本市場規模支援兩岸經濟持續發展。
馬蔚華也建議兩岸打造優良的金融生態環境,放寬兩岸金融機構互設,更大膽地試驗人民幣回流機制,以共同發展壯大兩岸金融業。多位與會者亦強調兩岸金融機構要有更大的雄心,不僅著力於兩岸市場,還可以共同努力,增強競爭力,攜手進軍世界市場。台新金融控股董事長吳東亮就指出,兩岸金融業合作共進東南亞等市場,指日可待。
與會者還談及兩岸金融機構之間面臨的競爭。對此,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李述德指出,兩岸金融有合作也有競爭,競爭是個好東西,也是兩岸合作契機,兩岸金融業者只有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發展,才能幫助兩岸民眾謀取更大的福利。與會者還分享了金融機構幫助企業轉型升級,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為重大公共建設項目融資等經驗。他們認為面對兩岸產業發展的變局,應轉變發展方式,攜手助推兩岸企業轉型升級,發揮優勢,佔領全球高地。
能源石化裝備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能源裝備產業的升級與合作。會議係由能源裝備產業產業合作推進小組陸方副召集人王榮平主持。除由雙方召集人張國寶及施顏祥簡單致詞外,會議分3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的係由大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總經理王天普主持。第二時段係由我方的中油公司董事長林聖忠主持。第三時段係合作備忘錄及個別廠商合作協議之簽署,主持人是我方峰會副秘書長魏可銘。會議情況如下:
兩岸能源、石化及裝備小組的成員針對特定議題展開交流,會中就油氣、天然氣貿易投資合作,兩岸能源、電力合作方向,在南海、東海非敏感地區合作勘探,兩岸石化全產業鏈整合需求,福建漳州古雷半島石化產業推進方案,兩岸能源電動汽車交流合作,兩岸在光電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專門探討。討論之後,雙方共簽署3項協議。首先是達成關兩岸能源合作備忘錄,針對能源高新產業、技術,再生能源,節能減碳,油氣以及能源裝備合作,作出具體規範與安排。此外,大陸中石化與臺灣石化同業公會簽署了關於古雷石化煉製一體化專案協議。最後,兩岸代表為針對“古雷合作案”表示共同支持和意見,也簽署了共同推動合作備忘錄。推進小組確定未來將會組團互訪,進一步落實相關合作工作。
信息與家電產業合作專題論壇
會議係由大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原董事長王建宙主持,並由雙方信息與家電產業合作推動小組召集人簡單致詞。會議進行情況如下:
召集人致詞
(一)王旭東召集人
兩岸企業家南京紫金山峰會自2008年以來已舉辦四屆,影響力擴大,此次峰會為升級版,備受各方關注。新興技術產業一直是全球高科技產業的代表,各國部署產業的重點。大陸的新興技術產業歷經30幾年,產業由小到大,現今諸如雲計算、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11萬億人民幣。另台灣方面緊盯全球步伐,不論在電腦製造、手機平板製造、皆具全球競爭價值,近來台灣赴大陸投資與大陸形成良好合作,帶動全球新興技術產業價值鏈分工形成高度影響力。兩岸需加強技術產業合作與參與,實現目標。並針對專題論壇主題,提出四個觀點:
1.推進技術產業工業化與新興化的技術融合。
2.堅持走新興技術產業道路,將經濟新興化邁向社會新興化。
3.加強新興技術的深度意義。
4.努力擴大經濟消費,為經濟秩序的健康注入新動力。
他表示過去幾年IT產業變化很快,主要是因新技術發揮驅動力,未來如4G、移動互聯網等,皆將成為下一個IT、電信產業的發展重點。因此他對兩岸在新興產業價值鏈中如何加強合作,提出下列意見:
1.在價值鏈中取得主動地位,不能追隨他者。
2.市場潛力大,中國工信部最新中國三大營運商通信用戶統計,中國13億人口中有12億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每月新增一千萬用戶。預期未來4G市場爆發。
3.IT產業品牌愈形重要,須提高品牌在附加價值比重。
(二)許勝雄召集人
台灣透過良好的創新、研發能力、管理機制與國際接軌,在整個國際產業鏈扮演重要角色。兩岸未來可以落實從創新、研發、生產、採購、通路、品牌等合作,並藉由優勢互補形成更大的能量。
1997年以後,世界進入完全競爭的時代,主要有七點:1.技術落差縮小;2. 大量投資在自動化生產;3. 全球自由化、全球化;4.資訊快速的傳播與透明化;5. 網際網路、寬頻電信時代的來臨;6.夥伴關係的建立;7. 國家力量的介入。
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iPad等創新型產品,形成「硬體+軟體+服務+內容」產業鏈整合發展模式之後,也形成「贏者全拿」的產業高度集中現象,凸顯出兩岸產業缺乏主導性的領先技術、缺乏標準制訂能力,導致產品附加價值不高等弱點,進而影響兩岸產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
對此,兩岸必須找到新策略,提供具有附加價值與創新的營運模式,並利用兩岸信息與家電產業合作小組作為對接平台,積極探討在全球IT產業的供應與價值鏈的新定位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對於未來如何規劃兩岸IT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新角色與推動方向,提出四項建議:
1.應該透過產業政策規畫的對話機制,檢討當前兩岸產業合作的推動成果與問題,並提出促進兩岸產業價值鏈分工合作或相互投資的策略,避免重複投資,促進兩岸產業良性發展。
2.應該善用兩岸創新資源,推動兩岸的企業轉型升級,並選定關鍵技術與新興產品,進行共同研發與合作發展,以提升兩岸產業在全球供應鏈地位。
3.發揮政策協調功能,將兩岸合作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劃與推動重點之一,並運用兩岸互補優勢,合作推動重點智慧城市、智慧電動車、物聯網、雲計算等試點,以全球技術創新的發展先機。
4.應該持續推動並擴大強化兩岸在共同產業標準或產品規格制訂之合作,以提升兩岸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地位。
與談人發言重點
(一)劉捷明董事長
兩岸產業結構並非完全重疊,仍有很強的優勢互補。創新核心技術與品牌才能替兩岸建立國際競爭力,亦為兩岸企業家峰會的意義所在。現今,台灣開放大陸企業赴台投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關係,目前正是兩岸發展合作的最好時機。兩岸現今有三個困境:
1.兩岸投資嚴重不平衡,台灣至大陸設立的公司有8萬多家,總投資金額1100萬美元,而大陸至台灣卻只有400家,美金投資額8億,這是嚴重的不足。
2.兩岸因受限於政治,經貿開放仍不理想,台灣方對陸資的限制造成問題癥結。
3.政府單位對兩岸企業合作的推動能量仍然不足。
因此提出下列建議:
1.兩岸應共同聯手提升競爭力、對等開放投資。因台灣市場與大陸市場結構與規模並不相同,台方應無須過虞。
2.兩岸須簽協議或備忘錄,以加強推動技術合作,突破核心技術,並開發兩岸自有品牌。
3.成立兩岸共同發展基金,以實現具體效益。相關具體細節,可進一步商議。
4.建立IT、IC、TLED等產業標準,透過政府支持及廠商合作加以落實,並發展國際品牌。
5.期盼兩岸積極促進產業交流合作。
(二)郭台強理事長
兩岸產業形成背景環境有很大的差異,台灣的政策多需經立法院審議。大陸從世界的工廠變成世界的市場是個趨勢,一些投資環境上的限制與困境是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的一個過程。
事實上,台灣品牌經營並不成功,兩岸應思考如何做共創品牌的突破,以參與和舉辦電子博覽會讓大家瞭解台灣品牌的能力是一個方式。另外,台灣工研院與中國移動藉由優良的技術基礎達到標準制訂、溝通合作,亦是共創品牌的先驗。
智財權的重視與保護在對企業、產品、技術發展與應用部分佔了非常重要的關鍵與核心,不管是在面板與IC產業皆牽涉甚廣。兩岸是可以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從優勢互補、品牌合作走向全世界。在整個IC產業的部分仍擁有龐大的商機,我們得先瞭解國家政策的推動,產業合作符合標準,推動新興市場的發展。
(三)陳慶方博士
ECFA之後兩岸發展的進程不斷加深,如:台灣多家銀行在大陸設立代表處,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產業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兩岸一體化的發展,取長補短,正處向全球市場進發時期。在新的價值鏈戰略上,台灣可以將短週期的製程移轉至大陸拉長產品周期,透過大陸龐大市場,兩岸共同合作。
兩岸未來新興技術產業可朝5G前進,2013年全球120多個國家已經部署4G市場,在TD-LTE的網絡建設未來是趨勢,據統計2017年將超過50億用戶,2018年將覆蓋全球60%的國家,台灣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大陸華為、中國移動兩岸皆在進行大規模TD-LTE試驗網的鋪設。兩岸仍有機會實現優勢互補,探討合作。
(四)苗豐強董事長
兩岸合作空間多,但要實現仍具挑戰性,技術方面標準制訂兩岸應多著墨。兩岸供應鏈大致完整,但應創造後續的附加價值。供應鏈的成長空間仍大,兩岸不見得要共同投資、共同生產,我們將服務外包,也是創造價值的方式。
供應鏈已是全球供應鏈,我們得理解生產供應鏈瓶頸在何處。未來的商業模式如何轉換非常重要,兩岸應探討如何將過剩的產能建立在有內容、有專業的標準平台上,將價值開發出來,在不同領域中有效利用。
(五)劉烈宏總經理
兩岸未來發展重點,可於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集成電路等方面的合作,雖然產品在外觀上無太大變化,但內部的軟、硬體已有結構轉變,大不相同。大陸現有及正在建設的平板製造產線,達到9條,台灣也有3條,這塊是未來兩岸重要的合作領域。產業合作方面需要有效突破:兩岸企業合作不論在設計還是製造,以及核心技術掌握等方面,均嫌不足。在全球競爭格局遲滯的情況下,在大陸生產與設計可能比台灣來得有效益。另在控制權方面需要重新衡量,兩岸面臨產業資本合作經營成效有限,對兩岸的大規模案子的投資與籌措仍存困境。
因此建議:
1.搭建投資平臺,設立兩岸IT產業合作基金:
(1)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牽頭,設立兩岸IT產業合作基金,加大財政資金和金融支持力度。
(2)利用基金促進雙方產業協調佈局和重點領域合作,推動雙方重大專案合作,協調解決雙方產業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2.提供優惠政策,推動兩岸IT領域重大項目合作:
(1)完善大陸-臺灣IT產業項目對接機制,推動一批電子資訊產業等為重點的產業對接重大項目建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2)希望臺灣方面採取措施為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興業進一步鬆綁。
3.支援聯合研發,共同突破IT產業瓶頸技術難題:
(1)鼓勵兩岸聯合建立先進的技術研發試驗設施,形成具有行業領先水準、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構建長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2)對符合條件的國家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予以授牌,並予以適當的投資補助。
(六)焦佑鈞董事長
2005年江丙坤先生於北京召開第一次會議開始達成十二項共識,並成立「華聚基金會」,由江丙坤先生擔任華聚基金會董事長,每年與大陸工信部舉辦「海峽兩岸信息產業和技術標準論壇」,簡稱兩岸論壇,建立制度性交流合作平台。在兩岸論壇中,針對【LED照明】、【平板顯示】、【太陽光電】、【物聯網】、【三網融合】、【 TD 】、【汽車電子】、【鋰電池】等八項領域進行研討,迄今已達成255項共識結論。2012年海峽兩岸第一次正式發布三個類別共九個項目的產業溝通文本。
要具備標準制定能力有兩個條件:1.創新2.市場,第5代移動通訊作為一個兩岸新議題,是挑戰也是機會。2020年5G的全球共通標準將會出爐,目前兩岸在行動通訊之產業鏈完整,在大陸有:海思、中興、華為、酷派、中國移動,在台灣則有:聯發科、台積電、HTC、ASUS、遠傳等企業;自IC設計、製造、組裝到通訊業皆具,基礎已達一定規模。
如果說過去兩岸是「共創產業鏈」;對於未來,希望我們能達到「兩岸製造之系統、軟體、硬體整合」模式,成為 「國際實質產業標準與營運模式的主導者」,兩岸在產業價值鏈分工合作的策略上,能追求「五個共同」,即: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經營、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七)陳立白董事長
台灣在Dram產業投資費盡心力,卻仍被韓系廠商主宰全球市場的3分之2。然而未來兩岸在Dram產業仍有機會突破,原先應用於PC端開始轉型,配合內存與閃存的興起,往上整合至雲端伺服器、服務器、工業電腦等,往下至掌上型產品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及家電應用。
全球95%的Dram產業市值掌控在韓國與美國,未來兩岸如要佈局完整供應鏈,尚需集思廣益,達到更好的整合,在其他產業供應鏈上不要重蹈Dram產業覆轍。NAND Flash部分,南韓市占率雖由2005年的65.6%(Samsung:52.9%+Hynix:12.7%),降低至2013年的52.4%,但仍握有過半的絕對優勢。中小尺寸面板中,目前臺灣與中國仍可與南韓、日本等國分庭抗禮。惟在大尺寸面板產業,南韓仍握有絕對優勢。不過近年來中國在該領域著墨甚多,亦有逐步成長之趨勢。智慧型手機部分,中國在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需求佔全球37%,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市佔率卻以韓系品牌為大宗,相當可惜。
未來兩岸合作的6個突破點:
1.強敵環伺下,兩岸相互採購特定戰略性產品,以扶植能與之對抗業者。
2.臺灣半導體仍執世界牛耳,其中晶圓代工占全球2/3,封測占53%。以此為切入點,輔以兩岸緊密關係與地理位置,藉此改變全球電子產業運籌模式。
3.配合政策走向,滿足內需與區域平衡。
4.兩岸每週670個航班,54個航點:運籌體系的優化,縮短東亞到西歐之供應鏈。
5.透過兩岸航空城對接,落實兩岸三通帶來之供應鏈優化效益。
6.兩岸科技標準制訂,共創雙贏。
主持人結語
本專題論壇共有6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的企業家參加,圍繞兩岸IT企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新角色主題,共有7位企業家發表了主旨演講,與會企業家進行了積極響應,熱烈討論,互動交流。
大家均認識:當今ICT技術發展十分迅速,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日新月異,企業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轉型發展的壓力大;兩岸企業在利用IT技術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具合作潛力,可以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終端,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強研發設計、應用試點,包括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合作,擴大雙方合資或相互投資,並共同開拓第三方國際市場,提升兩岸IT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地位。對會中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將向有關部門反映與推動。
成長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合作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成長型和中小企業合作路徑。會議係由大陸《第一財經》節目主持人慰迪主持,並邀請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及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演講。除由雙方召集人蔣以任及林慧瑛簡單致詞外,會議分二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的議題是:新形勢下兩岸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第二時段的議題是:兩岸企業的合作途徑與措施。
會議所作成之結論如下:
1.儘速建立兩岸中小微企業商貿平台,提供諮詢、媒合、輔導,人才培訓與服務功能,促進中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與充分利用上海成為橋頭堡的優勢,選定當產業或產品項目,研擬具體建設方案與政策激勵措施,以強化中小企業之競爭力。
2.以群聚聯盟共同建立兩岸生產及研發合作基地,如建立供應鏈產業專區,群聚型製造基地;促進兩岸共同合作研發,共建兩岸科技園,設立「共同研發基金」及「產業科技合作媒介平台」。
3.兩岸共同搭建創新創業,文化產業創意平台,加強兩岸信息科技整合應用,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
4.加強兩岸農業科技創新與信息化合作。搭建台灣食品、農業副產品進入大陸市場平台,共同攜手邁向世界市場。
5.推動未來兩岸產業專業分工合作,共同制定新興產業的技術標準,建立兩岸自由品牌及推動新興產業的專業分工。
6.儘速全面落實兩岸貿易協議,加速推動ECFA後續協議及兩岸貨品貿易等協議之簽署,為兩岸產品及產業打開雙方的市場。另推動兩岸互設辦事處,儘速開放陸資赴台投資之產業類別及持股之限制。
7.建議在政府支持下,定期舉辦與兩岸中小企業,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展覽會,增進中小企業的科技交流。
8.進行兩岸貿易通關資料交換,進行兩岸海運快遞之運輸方式。
9.成果:成長型中小企業合作推動小組於專題論壇結束時,由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江蘇省中小企業發展中心,浙江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與台灣中小企業總會共同簽署「成長型和中小企業合作推動小組關於中小企業發展合作備忘錄」。上海世博發展有限公司與臺灣吉富(中國)有限公司總部簽署基地落戶上海世博專案(中國投資公司)。臺灣錸寶集團中小尺寸觸控面板總部基地專案以及設立海峽兩岸(鎮江)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基地等進行簽約。
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文創產業合作新機遇。會議係由大陸文創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召集人呂祖善主持。會議分2個時段進行。第一時段的議題是:抓住新機遇,由大陸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主持人李紅主持。第二時段的議題是:兩岸文創交流平台如何發揮諮詢、整合、推廣等功能,由大陸知名文創產業專家許洪祥主持。第三時段的議題是:兩岸如何加強協作,共同培育文創品牌,增強產業影響力和帶動力,推動中國文創產業走向世界交流,主持人是我方召集人陳立恆。會議情況如下:
文創小組大陸召集人呂祖善先生表示,峰會是兩岸的交流高層次的平台;應讓企業、學校及文化人士在此平台上進行多元交流,另並建議發展成立:創意的平台(如實驗區的合作平台)、服務的平台及保護的平台(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拓展的平台,讓產業可以順利地推動。
江蘇副省長曹衛星先生:本次峰會的文創論壇是為了創造好機遇、好空間及好業績,希望大家一起在會議中獻策獻計。期待藉由峰會的舉辦,共創文化的繁華。六朝古都與十朝都會都在南京,南京這裡有一百多所高校及一百三十多個園區。政策能強力支持文創產業,大家可以把握機遇,走向世界。
第一時段
主持人:中央電視台「海峽兩岸」主持人李紅
1.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司王威司長:據統計,工業設計的投入每一美元可產出五百美元。大陸產業發展快,文創產值在2012年已達到3530億元。大陸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台灣有國際行銷的優勢,彼此可以互補。
2.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應以設計美學來提昇產業,並效法法國,將文化融入在作品,建構自己的生活方式,共同打造國際品牌。
3.樂陞科技許金龍董事長:目前華人遊戲進入內地市場受到限制,兩岸年青人在彼岸發展各有不同的際遇。如樂陞科技已在國際獲得大獎,但多年無法進入大陸內地市場。中國夢應是一個讓兩岸年青人有平等機會的夢想,應提供兩岸年青人平等的機會。
4.江蘇鳳凰出版集團陳海燕董事長:過去出版視為社會公益事業,承擔文化傳承,現在的出版則形成國有民營的競合時代。在出版經營上,大陸可藉重台北的經營經驗與國際眼光,大陸資金可投入台灣市場。
5.信義房屋集團周俊吉董事長:文創是為了服務更美好的生活。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是風景再好,如果沒文化,就只是一張明信片。我們應該探究如何產業文創化,如運輸業的長榮,因為其飛機機身彩繪Hello Kitty,業績因此有百分之四十的成長,機上的銷售也成長百分之五;殯葬業的文創化,也就是藝術可以讓陰宅煥然一新。大家應抱持產業文創化的共同思維,創造華人文化的共榮圈。
第二階段
主持人: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顧江
1.台灣奧美整合營銷傳播集團白崇亮董事長:有人說「有文化,卻沒創意」:或者是「有創意,沒產業」。以文化人為主題的文創產業,常會孤芳自賞,有市場經驗的人卻可能被認為沒有文化。因此,文創產業的關鍵在於創意人,必須將創意人導入生活,實際讓創意人進入市場。法藍瓷因為有創意、資金、技術、生產、營銷、品牌及人才,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才能成功。因此,文創產業的關鍵在於如何貫穿此六個元素,讓產業升級並轉型。
2.南京文化控股集團謝國慶董事長:南京文化控股集團與台灣亞太文化協會合作,共同打造華人文化園區,為兩岸提供更多服務的集聚區。服務將包含:配合投資、人才政策及產權保護。宣傳部下,也將設立文化產權交易所。
3.冠德建設馬玉山董事長:以文創領航房地產轉型,為社區建構幸福生活的價值。城市因建築而美麗,建築因傳世而不朽,建築因有文創的軟實力,就有傳世的價值。
4.萬事利集團李建華總裁:絲綢與中國是緊密結合的,因此絲綢不僅是萬事利的,也是中國的。應該以絲綢為載體,以文化為基礎,創意為核心,並以產業為其結果。
5.兩岸經營連鎖協會王國安理事長:各地可以發展地產的文創化,如連雲港的水濂洞就創造出高額的授權金。
第三階段
主持人:台灣文創小組召集人陳立恆
1.鴻海集團郭台銘董事長:藉由目前的互連網及手機行動科技,可以豐富的中華文化內容作為主題,發揚光大中華文化,並藉此提升國人生活品質。在台灣,目前鴻海在做的是三創園區,這也是我們在兩岸進行的方向,將設立育成園區、孵化基地,提供青年創意、創新、創業的發展,以科技化及國際化來發展文化創意。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穩定就業,其勞動報酬率高,可以維護文化的自主性。以4G為工具,將可為文創創造更多價值。
2.網易網絡公司丁磊首席執行官:大陸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足,台灣在此方面較為領先,大陸應向臺灣學習。兩岸企業可以在授權、收購及開發,等市場面進行合作,達到雙贏,並盼台灣對大陸多開放投資項目。
3.杭州市江干區委書記盛閱春:國務院將杭州設定為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兩岸合作實驗區即設在江干區,另外,筧橋機場在江干區;建議台灣在江干區重拍「筧橋英烈傳」的電影。
4.江蘇一德集團陳俊董事長:可以討論如何將文化與訊息結合,如千部電影以互聯播送。另外文化應與消費結合,如1912民國文化體驗園區與民國建築很受好評。
5.統一集團林蒼生總裁:星巴克咖啡,因加入音樂、書籍等,每個店有其不同個性,也因為有附加價值,所以星巴克相較於其他咖啡品牌是比較貴。因此,大家應思考如何在產業上創造出其差異性。企業應該以大自然為本。大自然與人是一體,因此產業必須和大自然緊密結合一起。產品文化及文化產品是不同的;舉例來說,李安是文化產業;星巴克是產業文化,而其中的差異性就在產品中的文化比例。
生技科技與健康照護合作專題論壇
本論壇會議的主題是:兩岸醫藥生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展望。會議係由雙方產業合作推進小組召集人高強及詹啟賢主持。會議情況如下:
(一)召集人致詞
大陸小組高召集人強:
1.健康產業 – 民生/幸福/永恆/希望的產業。
2.提供兩岸企業家舞台,符合兩岸的願望,和詹董做好準備,合作搭建一座橋樑。
台灣小組詹召集人啟賢:
1.與高召集人的心意相同,並感謝秘書處省市委、市政府、台辦協助。
(二)與談嘉賓發言
中生集團 – 周斌報告:
1.大陸藥業成長比整體工業高。衛生部共計核批16.5萬件批文。
API:1,500多種(全球第一),已是全球醫藥品第二大市場。
2012年達18.2兆人民幣,G.R.(成長率)27%(vs.2011年),利潤1,800億,G.R.24%以上(vs. 2011年),中西部成長40%以上。
2.製藥企業由7,782家降至6,625家(合併後,達500億人民幣,有3家;達100億人民幣,有16家)。
3.市場規模前三大:國藥 → 華潤 → 上藥。
4.醫院銷售佔58%,零售藥局近30萬家。
5.基本存在企業小、多、散的現象,技術含量低,90%以上仿製藥。
6.批文多,質量參差不齊,出口困難。
7.國藥優勢:具行業優勢,工業/製造基地(30家);物流、研發(六大生技廠)台灣優勢:R/D及和歐美接軌。
建議兩岸合作內容:
1.合作項目:包括中藥、疫苗、檢測儀器、醫療服務等,現階段與國光生技合作季節型流感疫苗、EV71、H7N9, etc.
2.在合心、合力、合作下,台灣可做為研發中心,中國則做為營銷中心;運用ECFA及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對接臨床試驗,並行銷全球。
修正藥業 – 修淶貴報告:
1.期望未來在成長中繼續修正:良心藥,放心藥,管用藥。
2.健康文化:治未病,未病先防,修正和台灣人一起來築夢。
3.和台灣合作 → 依靠東北道地藥材,人蔘及鹿茸,打破韓國全球壟斷局面。保健食品合作。
4.藉助旅遊產業 → 東北遊台熱潮,將大健康觀念及產品帶往台灣,反之亦然,東北文化及台灣文化交流。
5.修正12萬員工,9萬人屬營銷人員,1萬家經銷商,5萬輛車,達廣覆蓋無盲區。
6.高強希望明年2014修正能和台灣任何藥企簽約。
上海醫藥集團副總裁 – 劉彥君:
介紹該集團狀況,包括醫藥研發、分銷等集團公司:
1.R/D 500人,工業18家,全大陸第二大分銷商,2012達500億人民幣。
2.零售店1,700家,和Roche、Squibb合資。
3.800個品種,中藥115項獨家及保密品種。
4.品牌多:信誼、雷允上等等。
5.覆蓋8,000家醫院。
6.疫苗全國領先之一。
7.2015 銷售破1,000億人民幣,2011香港上市,資金充沛。擬與台灣合作:國際規範、技術引進藥品進口註冊,營銷(分銷零售皆可)。
希望與海峽兩岸同行展開各層面密切合作。從項目合作研發、技術引進,到生產製造合作、OEM,產品引進、進口註冊、行銷合作再到投資並購。
臺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
醫院行政/全民健保,從基層醫院機構改革說明問題與對策,包括:
1.中國 每4人1.47醫生,1.52護理人員,3.50病床。
2.台灣 每4人1.68醫生,4.82護理人員,6.86病。
3.67.3%醫院在台灣屬民間,目前尚無公司化的醫院。
4.B.O.T. 雙和、安南 50年經營權。
5.品質提升=自我評價+同儕評核。
期待兩岸能夠創造共同利益。兩岸醫療體系各有優勢,可選地區、醫院、專案項目,共謀適當策略與方式,進行試辦。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志良:
提出了1978 Alma Ata宣言:Health for All全人健康產業照護的概念。他強調,總體策略需要做到社會主義就醫公平、資本主義醫療效率,強化了企業的作用:建議由政府辦理醫保進化為企業辦理醫保增進效率,以現代化管理將及企業利潤,目前黑與灰(回扣、紅包),重複用藥檢查等浪費轉化為醫療人員合法待遇。達成長期照護的目標。
台灣醫學院特聘教授胡幼圃:
審批/查驗登記,說明ECFA及第六次江陳會的醫藥衛生合作協議,並認為:
1.確保ICH(醫藥)、GHTF(醫材)為公認標準 ,在臨床試驗合作,應遵循G.C.P.以減少重複試驗為目的。
2. ICH for Human Use ,已普遍為美歐日等採行,以確保藥品的Safety、Efficacy、Quality。
3.台灣藥害救濟達42%(成案率)。
4.IRB亞太論壇(FERCAP)認證國家中,台灣IRB通過數量占第二。
5.台灣IRB通過進行臨床試驗,從2002年後Bridging Study明顯下降。
泰州醫葯城集團公司董事長吳躍– 中國醫藥城:
1.江蘇中部,醫藥基礎OK,33%的江蘇醫藥產業→打造泰州醫藥產業競爭高地。
2.2006年開始30 km2 → 現已建成10.8 km2。
疫苗城9家(百靈家、昆明生物, etc.)國家級疫苗匯集區。
(1)診斷醫療:MRI產能近600台
(2)生物製藥:江蘇省生物檢測中心
(3)化學藥新型製劑:武田, etc.
3.R/D:80%為海歸派,其中90%來自美國。
4.中國醫藥城/台灣合作:2009以來交往頻繁,生達公司等投資,今日和桑緹亞簽約,讚賞國光生技水平最高。
5.將來在生物產業(台灣生技園區)科技深化上合作。
台灣錫安生技公司執行長–陳進安:
說明質子治療的重要性與發展:
1.產業大躍進→科技大躍進→癌症治療大躍進(Proton治療)。
2.每分鐘大中華區5人死於癌症,每分鐘全球23人死於癌症。
3.iProton兩岸整合資金、通路, etc.未來10-15年”質子治療”取代其他光子治療,質子治療不傷害正常細胞/器官,可配合輔助治療。
4. Low dose 8 weeks in U.S.A. iProton high dose 治療時間短。
5.目前U.S.有11台,EU 6台,日本9台,全球43台。iProton將發展成自主品牌質子治療機。
6.竹北生醫園區規劃完成 → 優先以試點方式進行 → 價值鏈建構 → 國際品牌。
7.詹召集人建議錫安參加峰會,進行合作。
國藥 – 宋志平:
很榮幸參與此次峰會,敬佩高召集人與詹召集人都具高責任感,本人收獲良多,並準備簽兩個框架協議,同時2014年4月將回訪台灣。
(三)總結致辭
大陸小組 高召集人強
時間雖短,但氣氛熱烈。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及合作,峰會升級、升格、更廣泛,企業家更加落實。並期望:
1.健康產業永恆追求,展示美好前程。
2.國務院加快健康產業,提供良好機遇,優勢互補。
3.具體合作行動 → 更多合作項目/成果,競爭寓於合作之中
→ 共同創新品牌
→ 每年向峰會提出成果報告
(四)簽約儀式
1.兩岸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產業合作推動小組簽署合作備忘錄。
2.國光生技與天道簽約。
3.國光生技與國藥中生簽約。